早教有什么用?如何理性的选择早教班?
宝宝学习潜力最大的时期是在出生后的0~3岁,所以“教育要趁早”成为了许多父母坚信不疑的教育理念。
早教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花哨,都有效吗?它到底和传统的“教”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1、早教会给宝宝增加太多的负担吗?
早教不应该成为宝宝的负担
不少父母将早教演变成了“早期的灌输”。而对于0~3岁的宝宝来说,是无法接受这种灌输方式的。
宝宝在父母的“早教”模式影响下变得越来越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成了一个纯粹承载知识的被动而没有活力的载体,或者成了一个虽然懂不少事情,但是情商低下、自理能力极差、性格怪异的小东西。
教育是延续的,需要积累,同时又是非常个体化的。它必须依赖于妈妈对宝宝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对宝宝施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请按照宝宝的天性来养育、教育宝宝。
2、一个好的早教机构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早教过程不能强迫宝宝
信息都会接收。有些宝宝看似没有关注,实际上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关注。宝宝比较好动,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会做些看起来与课程无关的一些事或行为也不要强制宝宝去关注课程。
早教课程需要与宝宝相吻合
早教班要根据宝宝的年龄来选择,与宝宝性格相吻合的会更好。几乎所有的课程在刚开始的时候,宝宝都会对新鲜的教具感兴趣,或者被没有参与过的新活动所吸引。
但时间久了,外在的能够吸引眼球的已经对他来说不新鲜了。此时,真正吸引他的就是课程本身,或者是老师的引导方式。
最主要的是老师的引导
一般的早教机构都是有试听课的。看看老师上课时的引导方式,留意他们对宝宝的态度。宝宝的状态是在变的,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或者出现特别的兴趣点。
如果老师关注不到,或者引导出了问题,宝宝可能对这个课程就没兴趣了。所以老师的引导很重要。优秀的引导可以带领宝宝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不当的引导就会对他有约束,宝宝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就会被压制。
3、早教课回来,宝宝没什么进步怎么办?
家长的心态一定要平和,等待宝宝的成长
其实有时宝宝不见得会把某堂课掌握的东西在这堂课结束后立马呈现出来。实际上,有的宝宝可能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为某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者活动,触发了他的记忆,他才会把曾经学的东西释放出来。
比如有父母反馈,3岁左右的女儿在上课的时候感觉完全没有参与,但在回家后就把家里所有的大人都召集起来,给他们“上课”。
父母惊讶地发现,几乎那堂课的内容全部都再现啦!所以家长应该用比较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宝宝“无进步”的情况,耐心等待宝宝的厚积薄发。
4、一定要去上早教班吗?
早教是父母的职责,并非早教机构的责任
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都可以营造早教的氛围。
就拿宝宝吃面包抹果酱来说,如果宝宝没弄好掉桌子上了,一般父母会说“你怎么掉桌上了”,这时宝宝会觉得有压力,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做错事了,以后遇到类似的场景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做不好,这样带给宝宝的就是负面的东西。
如果父母换一种做法,可以鼓励宝宝“你会抹果酱了,试试看别的方法会不会抹得更好吧”,宝宝便会大受鼓舞,不但掌握了这一项技能,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他做事的思路。
5、记住重要的一点: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宝宝生来就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即便宝宝在某一阶段对父母的刺激没有及时回应,也请心急的父母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宝宝一直在学习、积累。总有一天,他进步的速度会让你惊诧万分。